学术交流
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张智: 疼痛与抑郁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

时间:2021-11-11来源: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报告时间:2021年11月12日(星期五)14:00

报告地点: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大楼306会议室

张智 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举办单位: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报告简介

丘脑是痛觉信息传导的中继站,汇聚整合来自脊髓和脑干等核团的疼痛信号,最后通过丘脑-皮层连接对疼痛信息区分和精细加工。该研究以小鼠足底炎症和神经结扎作为组织损伤疼痛模型,综合运用病毒示踪、在体多通道/光纤记录和双光子钙成像等手段研究发现,丘脑后核(PO)投射至初级感觉皮层(S1)的神经环路(POGlu→S1Glu)参与组织损伤产生的痛敏。此外,慢性应激产生抑郁样行为的小鼠也表现出痛敏(作为抑郁症患者躯体疼痛的动物模型)。有意思的是,在该模型动物上,调控POGlu→S1Glu神经环路活性并不能影响痛敏行为,但却发现丘脑束旁核(PF)投射至前扣带回皮层(ACC)神经环路(PFGlu→ACCGABA→Glu)参与抑郁情绪产生的痛敏。本研究不仅为不同病因产生的躯体疼痛(临床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发病机理提出了深入的和新的理论见解,也可能为临床上利用rTMS等精准靶向特定神经环路开展物理干预治疗提供新策略。

报告人简介

张智,教授,国家杰青(2020)、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青年,2014)、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感知觉与情绪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发展靶向感知觉系统改善情感障碍的生物物理手段。近年来解析了疼痛产生抑郁(Nature Neuroscience,2019)、抑郁产生疼痛(Nature Neuroscience,2021)以及强迫症(PNAS,2019)的神经环路机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调控神经环路可塑性是抑郁症产生的重要基础(Neuron,2021),发现靶向感知觉系统的音乐、光照和芳香缓解疼痛和抑郁的潜在神经机制。主持(完成)了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培育和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