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地质科学高峰论坛系列报告十则

时间:2022-12-16来源: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报告平台:腾讯会议 ID:137 463 415、密码:221217

工作时间:2022年12月17日(星期六)9:00-16:00

举办单位: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报告主题

为了促进地质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举办“地质科学高峰论坛”。论坛特邀多名国内地学领域知名专家,针对地质科学领域前沿方向开展研讨和交流,以期更好的推动地质科学研究的发展,助力创新性高层次人才培养。


学术报告(一)

题目镁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若干问题的讨论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7(星期六)9:00-9:30

报 告 人:李曙光 院士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报告人简介

李曙光,院士,国际知名地球化学家,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已发表论文194篇(其中SCI论文91篇),入选2003-2016年爱思唯尔世界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用率作者;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报告简介

当前学界对岩浆岩镁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有很多不同意见。本次报告讲对相关争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学术报告(二)

题目东南亚特提斯大地构造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7(星期六)9:30-10:00

报 告 人:王岳军 教授

工作单位:中山大学

报告人简介

王岳军,现为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学士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博士毕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008)、科技部中青年创新科技领军人才(2015)。发表论文近232多篇,现主要从事华南及东南亚地质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

报告简介

东南亚是特提斯演化关键地带,是特提斯与太平洋交接转换带,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对理解华南大地构造亦重要。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地质研究较薄弱。东南亚有很多的基础地学问题亟待研究,但原特提斯记录在哪?古、新特提斯格局如何?与古太平洋于何时交接于何处?本报告聚焦上述科学问题认为原特提斯南支大洋经云县-勐海-普吉岛、三岐-福山,沿华夏东缘延至日本西南,可能在此与原太平洋相接,为冈瓦纳北缘早古生代安第斯型增生造山带。与北支一起构成原特提斯大洋、向西与巨神或吕伊洋相连。东南亚晚古生代印支陆块并非如华南大陆一样“铁板一块”,古特提斯是一复杂的多块体拼贴体系。本报告也提及了两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认为古太平洋俯冲前缘自台湾东部、南海北部东沙-荔湾凹陷、巴拉望、沙巴、经纳什纳、古晋,向南入曼代和帕朗卡拉亚。东亚陆缘古太平洋安第斯型增生作用启动于早三叠世(~256 Ma)或更早,持续至晚白垩世 (~80 Ma)。具多阶段俯冲-后撤特点,晚白垩世末期以后转换为现今西太平洋俯冲体系。

学术报告(三)

题目生物和非生物事件的等时性与因果关系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7(星期六)10:00-10:30

报 告 人:张兴亮 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报告人简介

张兴亮,西北大学教授,担任教育部早期生命与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2009年)、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2016) 和重大项目(2018) 的资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曾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副主席 (2012—2020年),目前担任Geobios,PalZ,Palaeoworld杂志副主编,《地层学杂志》和《地质学报》编委,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及地球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此外,还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5)、全国模范教师 (2014) 等荣誉。

报告简介

Surficial Earth is an integrative system of biotic and abiotic components, which is traditionally called ecosystem. Biotic and abiotic components have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since life orgin and the ecosystem itself has evolved ever since. The interplay of biotic and abiotic processes crossing the critical trasitions of Earth's history has long been extensively and intensively investegated by scientists from multidisciplines. Increasingly, more scientists have tended toward more abiologically based explanations for biotic events, generally identifying abiotic changes in tectonics, sedimentation, climate, and redox as the planetary drivers of discontinuous biotic change and viewing biotic changes as passive responses to abiotic changes. The explanations, in most cases, are based on the synchroneity of biotic and abiotic changes seen in the studied geological sections or recognized through global stratigraphical correlations. However, the current correlation resolution is generally insuficient to establish the synchroneity. More critically, simultaneously or successively happened event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causal relationships. Here,I discuss challenges in defining their synchroneity and causality.

学术报告(四)

题目二叠纪末的大灭绝及三叠纪生态系统重建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7(星期六)10:40-11:10

报 告 人:童金南 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报告人简介

童金南,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国家创新群体负责人,湖北省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帖获得者。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委员会主任,曾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副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质科学规划IGCP-630项co-leader,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质学、三叠纪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及生态系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专著4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报告简介

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演变转折事件是长期的国际研究热点,而我国的地质记录对于揭示这一重大生物-生态转折过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而成为国际研究的焦点。早年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事件及其过程和起因,随后对三叠纪初的迟缓复苏过程研究得到大量新的启示。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关注到这次转折事件的重大生态效应上,她构建了当代生物群和生态系统的根基,奠定了当代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本报告将简要介绍这一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学术报告(五)

题目古大气CO2变化的黄土记录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7(星期六)11:10-11:40

报 告 人:季峻峰 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报告人简介

季俊峰,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表生地球化学与环境变化研究,主要开展风尘沉积(黄土、沙漠)、河湖海相沉积以及土壤中元素、矿物、同位素及有机质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和环境指示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007),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会理事、《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地球化学》期刊副主编等。

报告简介

本次报告主要介绍:重建古大气CO2变化的意义;古大气CO2浓度重建方法;运用黄土高原古土壤重建古大气CO2浓度。

学术报告(六)

题目沉积证据揭示大别山大陆俯冲早于二叠纪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7(星期六)11:40-12:10

报 告 人:胡修棉 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报告人简介

胡修棉,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015)、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理事、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第739项目主席、中国沉积地质学/沉积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Sedimentology》等期刊副主编。

报告简介

大别-苏鲁造山带出露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主体形成于三叠纪大陆深俯冲。大别山大陆俯冲始于何时?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由于大别山造山带存在多期次叠加事件,使得早期大陆俯冲过程的变形-变质记录罕见。周缘沉积盆地能够忠实地记录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是重建大陆俯冲历史的重要档案。本报告以大别造山带周缘的黄石盆地、月山盆地、南京盆地三叠纪碎屑沉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包括砂岩岩相学、重矿物分析、磷灰石、锆石和金红石颗粒的多矿物U-Pb地质年代学,以及磷灰石和金红石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周缘盆地的三叠纪砂岩出现丰富的变泥质岩岩屑和白云母碎屑,重矿物以变质磷灰石为主,锆石、金红石和磷灰石U-Pb年龄均出现特征的二叠纪(270~290 Ma)年龄峰。由此推论,大别造山带三叠纪时期存在一个早-中二叠世中-高级变质岩源区,持续为周缘盆地提供物源。这期变质事件代表了大别造山带早期大陆俯冲和进变质过程。由此推论,大别大陆俯冲的开始时间不晚于早二叠世(~290 Ma)。

学术报告(七)

题目埃迪卡拉纪生物演化的雪球地球驱动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7(星期六)14:00-14:30

报 告 人:沈冰 研究员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报告人简介

沈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2014年获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22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主要从事地球生物学,早期生命演化和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近年来,聚焦新元古代全球冰期、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科学问题。研究成果入选2018年和2021年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十大进展,2022年高等线上买球官网(科技)有限公司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报告简介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是地球历史上最为极端的冰期,其对地球宜居性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真核生物在雪球地球结束后的快速辐射演化拉开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序幕。解译雪球地球事件驱动真核生物辐射演化的原因和机理,需要对雪球地球结束的过程进行高精度的剖析,厘定冰期结束的时间、示踪大陆风化作用和海洋生产力恢复等。

学术报告(八)

题目蛇绿岩与现今大洋岩石圈的对比研究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7(星期六)14:30-15:00

报 告 人:刘传周 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报告人简介

刘传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荣获2008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科技奖、2014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2015年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2018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和2019年孙贤鉥奖。2022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Geology和EPSL等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所有论文总引用次数5700余次(H-index为 39)。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s》和《Ofioliti》的副主编,《岩石学报》、《地学前缘》和《Lithos》编委。曾先后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地幔地球化学、化学地球动力学、海洋地球化学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

报告简介

蛇绿岩是一套基性与超基性岩石的组合,被认为代表保存在陆地上的已经消亡的大洋岩石圈。自1972年Penrose会议提出蛇绿岩的标准剖面以来,大量的研究已经显示全球蛇绿岩与Penrose剖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通常被归咎于与蛇绿岩就位保存有关的构造肢解作用。然而,大量对于现今大洋岩石圈的研究表明,Penrose型蛇绿岩剖面与快速洋脊形成的大洋岩石圈类似,而明显不同于慢速、超慢速洋脊形成的大洋岩石圈。本报告将梳理不同扩张速率形成的大洋岩石圈剖面,并以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为例,提出超慢速型蛇绿岩的鉴定标准。

学术报告(九)

题目中国恐龙古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7(星期六)15:00-15:30

报 告 人:徐星 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大学

报告人简介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学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主要从事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化石和地层学研究,在分类学方向,与合作者一起发现和命名90余种陆生四足动物,包括70余种恐龙,是世界上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学者之一;有关鸟类起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成果。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50余篇发表于Nature、Science和PNAS,有关恐龙演化和鸟类起源研究成果3次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10大新闻、3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以及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度十大科技发现和Science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等。两次荣获中科院杰出科学成就奖,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英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奖章。热爱科普事业,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

报告简介

中国恐龙古生物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至今大致可划分为四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是殖民时期(1900-30年代),第二阶段是杨钟健时期(1930-50年代),第三阶段是独立发展时期(1950-90年代),第四阶段是开放时期(1990年代至今)。独立发展时期代表性发现是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 开放时期代表性发现是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

开放时期中国恐龙古生物学研究在骨骼化石、蛋化石和脚印化石研究方面进步巨大。在基于恐龙骨骼化石的研究领域,继续在恐龙形态学和分类学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中国恐龙物种数量约三分之二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此外,开发时期还在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上取得巨大进展,这些问题包括鸟类起源及相关问题、兽脚类重要类群的起源和演化、兽脚类次生植食性演化、角龙起源和演化、蜥脚类早期演化、恐龙古生物地理学、恐龙的大型化和小型化以及恐龙灭绝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产生了世界级的影响

中国恐龙古生物学研究未来依然需要重视野外发掘工作,加强老化石点的发掘,也需要开拓更多新化石点。未来研究发展要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加强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要关注一些基础概念的变化和研究范式的转变,这不仅对于恐龙古生物学专业研究极其重要,也涉及到恐龙文化的传播

学术报告(十)

题目稀有金属矿产研究关键问题

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7(星期六)15:30-16:00

报 告 人:王汝成 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报告人简介

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从事稀有金属矿物学、稀有金属花岗岩及成矿理论研究,在揭示稀有金属矿物晶体化学特征、阐明稀有金属矿物形成机理、开发稀有金属花岗岩矿物示踪指标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成果,对华南、藏南等我国重要高分异花岗岩的稀有金属成矿规律与成矿潜力提出了重要新认识。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报告简介

稀有金属是与国防、新材料、新能源等重要行业密切相关的关键金属,我国稀有金属资源总体处于紧缺态势,需要从我国地质特点,围绕解决我国稀有金属“卡脖子:重要问题,聚焦我国稀有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我国稀有金属成矿新类型、矿产新基地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

关闭